搜索相关内容
首页 > 御膳文化 > 古都文化

御膳素食传承

2018-02-09 14:40:55

        素食可养生,植物集成烹美味;斋筵能益寿,菜根香聚宴佳宾”。这副对联的词句虽然一般,却也道出了我国素食的优点和特色。

 

       素食是我国肴馔的一个组成部分。先秦时期,人们在祭祀或重大典礼时,得实行“斋戒”,其主要内容,除了更衣沐浴外,就是不吃荤菜,只吃素食,以表示对祖先、鬼神的虔敬。但是,那里的素食还不曾成为肴馔中的单独门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我国盛行,佛家吃斋,不茹荤腥,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素食方才在肴馔中独树一帜。唐人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一书中说:素食“但(仅)食菜、果、糗、饵之类,……今俗谓桑门斋食为素食,盖古之遗语”。可以看出,佛家的斋食,在唐代已传入社会并流行开来。
 
       从历史上看,素食发源于寺院,然后传到民间,宫廷中有了素食,但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太大。其中,以寺院素食要求最严格。一些辛、辣的蔬菜如葱、韭、蒜、薤之类是忌用的。
 
       到了宋代,素食行业已有所发展。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不少素菜馆、素面店。《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京市上“有素分茶,如寺院斋食也”。《梦粱录》上也记载:临安市上“又有专卖素食分茶,不谈斋戒”。素食的品种也丰富了起来。如《梦粱录》中就列举了相当数量的品种,著名的有“夺真鸡”、“两熟鱼”、“假炙鸭”等等,可惜做法已经失传。
 
       到了明清,素食又有了发展。尤其是某些寺院的素食,名噪一时,诚如《清稗类钞》上所记的:“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当时,用花卉做菜的风气也颇盛行。这在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朱彝尊的《食宪鸿秘》、顾仲的《养小录》中均有反映。后两本古菜谱中还专门列有《餐芳谱》的章节。
 
       由于素食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第八十七篇的标题就是《素食》,共记有十一个品种,如“山家三脆”、“雪霞羹”、“玉灌肺”、“广寒糕”等等。其中,“玉灌肺”是用真粉、油饼、芝麻、松子、核桃肉加多种调料拌和后蒸熟,“切作肺样块子”制成的。“广寒糕”是用桂花,洒甘草水和面粉蒸成的。制作均很精细。此外,宋代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中也记有二十个品种的素食。元明之际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明《饮馔服食笺》等书中,也都有素食的专门章节。
 
       因为素食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豆制品、植物油等为原料,味道鲜美、富有营养,容易消化,所以很受人们欢迎。早在宋代,苏东坡就写过《菜羹赋》,赞美蔬菜的“露叶与琼根”,以为“有自然之味”。陆游在诗中曾说过:“肉食从来意自疑,斋盂况与病相宜”。他认为吃素才能对病体有益,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近年来,我国的素食业又得到了发展。如今,上海的“功德林”,广州的“菜根香”,杭州灵隐寺的“云林素斋”,南京的“绿柳居”等,都是名闻四方的素食店。许多店中,还恢复制作了古代名菜“罗汉菜”(又称“罗汉斋”)。此菜用料十八种(代十八罗汉),调料近十种,制作精细,风味佳美,受到了国内外宾客的高度赞扬。   (转自《中国烹饪》杂志)
 
声明:该作品中国御膳网上传发布。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展开全文

御膳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