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相关内容
首页 > 御膳文化 > 古都文化

宫廷御膳周八珍

2018-02-12 12:00:34

        提起“八珍”,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指鱼翅、熊掌、燕窝、鹿筋、江瑶柱等山珍海味。这种看法固然有其对的一面,因为近代的“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中就包括这些东西;但也不全对,因为我国最早的“八珍”是指用多种烹调方法制作的八种供周朝天子食用的肴馔。

 

       据《周礼·天官》及《礼记·内则》记载,周天子的食谱中,“珍用八物”,简称“八珍”。又据汉代大学者郑玄等人的考证,“八珍”为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肝膋。古人也有把炮豚、炮牂合并为“炮”,然后加上“糁”为“八珍”的。但是,人们大抵采用前一说。
 
倘若用今天的观点去分析周代“八珍”的话,那么,“淳熬”、“淳母”分别是用旱稻、黍子做成的肉酱盖交饭。“炮豚”、“炮牂”分别是烤、炸、炖乳猪及母羊羔。“捣珍”是一种经过捶打而后烧成的肉块。“渍”是一种供生吃的酒浸牛羊肉。“熬”是一种生吃的姜、桂腌牛肉。“肝膋”是烤狗网油包狗肝。
 
       周代“八珍”的出现固然和周天子的享乐奢华分不开,但从烹饪发展史的角度看,其意义却是重大的。
 
       首先,它是我国烹饪艺术形成的一个显著标志。试以“炮豚”为例:取一条乳猪,宰杀之后,剖腹,摘除内脏,在腹中塞满枣子,外面用芦帘裹上,再涂满湿粘土,放在火上烧烤。等到粘土全部烤干了,将外壳擘开来,洗一洗手,用湿手抹去皮上的灰膜。再将稀米粉糊敷在乳猪的外表,放在油中炸。然后把炸过的乳猪切成片状,配好香料,放在小鼎里,把小鼎放在大汤锅中,用文火连续炖它三天三夜,然后起锅用酱醋调味食用。一只菜共采用了烤、煎、炖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道左右,其吃法的讲究是不言自明的了。其它如“肝膋”之类,制作得也是颇为精细的。
 
其次,周代“八珍”的出现开创了多种烹饪方法做菜肴的先例。可毫不夸张地说,后世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十种烹饪方法,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后代的“烤”菜、“腌”菜、“网油包裹”菜、盖浇饭等,更是和周代“八珍”有直接联系。
 
       仍以“炮豚”为例。到了北魏时期,《齐民要术》中载有一“灸豘”,是将乳猪整治干净后,用茅塞在腹中,再用硬柞木棍穿起来远远隔火烤制而成的。烤时在猪皮上要涂上清酒,“以发色”。还要不停地涂上新猪油或新麻油。这样,烤出来的乳猪“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和“炮豚”相比,“炙豘”省去了炸、炖的两种烹饪方法及许多道工序,明显缩短了制作时间,而又由于涂了清酒和油脂,颜色既美,风味也别具一格了。
 
       到了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收有一“烧小猪”,烤时,要在乳猪的表皮上刷上“奶酥油”,要一直烤成“深黄色”。而食用时,只吃皮,以“酥为上,脆次之,硬斯下矣”。这些,又较“炙豘”有所发展了。
 
       我们肯定周代“八珍”在烹饪史上的地位,并不是说,“八珍”就不能发展了。恰恰相反,到了后代,多种多样的“八珍”都出现了,而且在原料和做法上均和周代“八珍”不同。如唐代,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看来,唐玄宗送给他姨子们吃的“八珍”,已是以驼峰和白鱼之类为主了。
 
       到了宋元时期,又出现了两种“八珍”。一说是:龙肝、风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另一说是“迤北八珍”:醍醐、麆吭、野跎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云浆、玄玉浆。这两种“八珍”的用料,则更加高级而“尖端”了。值得注意的是,奶制品和饮料此时也跻身“八珍”之列了。再往后,至迟在清朝末年,在饮食市场上又出现了“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      
 
(转自《中国烹饪》杂志)
声明:该作品中国御膳网上传发布。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展开全文

御膳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