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相关内容
首页 > 御膳文化 > 古都文化

清宫御宴满汉全席

2018-02-12 11:55:40

 

       清宫满汉全席筵宴各样,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宴有:《亲潘宴》,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于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作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本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需淋漓尽,无所惜也”满汉全席是我国清代宫廷皇家御宴之全称,当朝称为“大清国宴”。清太祖努尔哈赤为统一大业制定了满汉两族“同食同住同耕田”的政策,清入关迁都北京后,圣祖康熙为江山社稷、永固盛世,称其满汉一家而特赦御宴—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集满族与汉族美食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大宴。古今中外享有“天下第一宴”的盛誉,并引起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它的魅力不仅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御宴,而且通过满汉全席御膳文化可以鉴赏到至尊的品质,隆重的礼仪、用材的考究华贵,菜点的品种繁多,烹饪技艺精湛,以及独特的风格等特点。满汉全席是由三天六度一百零八道主菜肴和复杂多样的干鲜果盘、茶点主食组成。

 

       《廷臣宴》,廷臣宴于清朝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奉三无私以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笼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徽形式。

 

       《万寿宴》,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其间名食馔不可胜数,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仅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千叟宴》,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御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登基,乾隆八十大寿当上太上皇,举行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五千九百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盛宴。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赐御宴招待使臣,谓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芜岁献帝京罗。

 

       《节令宴》,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满族虽有其固有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霄、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满汉全席反映和代表了中华满族饮食文化和汉族饮食文化之精髓,是中国古代烹饪文化的一项宝贵遗产和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转自《中国烹饪》)

声明:该作品中国御膳网上传发布。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展开全文

御膳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