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相关内容
首页 > 御膳文化 > 古都文化

清宫御膳与满族食俗

2018-02-12 12:16:00

        中国御膳源于民间,中国御膳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饮食文化之精髓,世界饮食文化之瑰宝。清宫御膳代表了中国御膳之巅峰,康乾时代之鼎盛,世界霸王之强雄。最具代表性的天下之最“千叟宴”是历史丰碑的见证,皇恩浩荡,国兴民乐。世界饮食文化遗产“满汉全席”是古今御膳的再现。清宫御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东北地区满族食俗的影响。

 

       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如追本求源,可以上溯至周、秦时期的肃慎,西汉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辽、宋、金、元、明时期的女真,直至清朝的满洲。在历史发展之中虽然有过分合,但因其不同称谓是出自音转,所以就其族体来说本是一脉相通的。
 
       满族的食俗,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有此差异的。肃慎人起,他们除进行渔猎之外,已重视了养猪。文献记载说:肃慎人“多畜猪,食其肉”。至挹娄人时,对养猪更为重视,当时人们“食其肉,衣其皮”,冬天还用猪油涂身御寒。从远古的满族先世,就喜食猪肉。当然他们所猎取的熊、鹿、獐、狗、狍、野猪;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和菌类;以及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河流中所捕捞的鱼类,也都是他们饮食的资源,不过当时对食物的加工还是很粗糙的。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生活的吸引下,满族先世的一些部落不断向南迁徙。在建川女真定居于苏子河、浑河流域之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进而袁枚著《随园食单》中写道:“今人忘其本分,而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这说明满汉食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就是在这个满汉食俗相互整合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辽宁地方性民间食俗。尽管由于满汉食俗的相互整合,使满族食俗融于辽宁地方性的食俗之中,但在共性之中仍表现出许多满族食俗上的特点。
 
       满族善养猪,喜食猪肉,自肃慎以来已是如此。满族重视祭天祭神,在祭祀时杀猪上供,祭毕食肉。
 
       满族人最喜食白片肉,已成为本族的重要食俗。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清代名将福康安喜食白片肉的一段趣谈。福康安在行军所到之处必食白片肉,一次行军至四川,由于所备白片肉味道佳美,承办官员因此受到了他的重赏。在白片肉之外,还有有名的阿玛尊肉了称努尔哈赤黄金肉。据姚元之(清道光时人)《竹叶亭杂记》载:“祭用豕,必择其毛纯黑无一杂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煮豕既熟,按豕之首、尾、肩、肋、肺、心排列于俎,各取少许,切成钉,置大铜锅中,名阿玛尊肉”小肉饭是将上好小米淘洗干净,下水煮沸捞出置于盆内,再放入笼中蒸熟。将熟后的小米饭分别盛于碗中,然后将煮好的五花肉切成丝盖在饭上,浇进的熟肉汤,再放少许香菜末,即可食用,颇类盖浇饭。糊白肉的烹制法,是将带皮硬肋五花肉切成五寸见方的大块,用明火将肉皮烧焦刮净,放入开水中紧一下,换清水急火烧开,下肉块,加葱、姜、花椒、大料、文火炖至酥烂。
 
       满族一些古老食俗流传下来,至今在满族聚居区的农村里,仍然常常见到满族一些食俗上的特点:在主食方面,虽然大都改用大米为口粮,但高粱、小米、米、苞米仍为满族人所喜食。他们把米做成干饭、稀饭、水饭和粘饭;常常把粮食加工为水面或干面,做成粘谷糕(满语叫飞食黑阿峰)、波拉叶饭、切糕、水团子、锅溜(也称牛舌头饼)、荞面合饹、苏子叶饽饽、豆面卷子、粘火勺以及差子,也称酸汤子,其作法是将苞米(即玉蜀黍)泡于水中,经发酵后磨成水面,再过滤去渣,然后使浆水沉淀,上层的沉淀物为黑糨子,下层为白糨子(即淀粉)。黑糨子用来作差子。先黑糨子调好放入手中,同时将铁制的汤筒挟在手指中间,用力将面从汤筒中挤入沸水锅里,成条状,煮沸捞出盛碗中加卤,即可食用。此品,在今丹东、凤城、岫岩等地的一些小型饭馆之中仍有出售。
 
       在副食方面,除四季常食的一般蔬菜之外,在春季里喜上山或到田间采食野菜;秋季采取野果和捡蘑菇;冬季喜食酸菜。在喜庆日子或来客人时,常用猪肉掺其它鲜菜或干菜作成各种炒菜,还有作红烧肉、锅贴、牛肉丸子、狍肉丸子等菜,来欢庆节日或款待客人。在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杀猪的时候,要吃白肉血肠。特别是在冬季里,生活宽裕的人家,还常常下甘美可口的白肉酸菜火锅。
 
       满洲这些民间烹调,常被城镇小型饭馆加以改造与提高,于是在辽宁的城镇里,出现一些带有满族风味的大众化饭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白肉餐馆。如由满洲人早期在老沈阳大东门里路东所开设的那家馆,就是专门经营带有满族风味的白肉酸菜火锅的。“九一八”事迹后,那家馆搬至北京,在西单北大街开业,不久改为辽阳春。北京著名的沙锅居也是专门经营带有满族风味白肉肠的。
 
       辽菜为了争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博得本地食客的欢迎,其所售之菜肴,一定要适合本地人的食俗,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地人们所喜爱。比如满洲人有喜食猪肉和在口味上嗜酸、咸、肥、脆等一些食俗,这就使餐馆在烹制菜肴时,自然要从满洲人的这种嗜好和口味出发,进行选料、调味以及烹制方法等问题。正由于这种关系,满洲的民间食俗就不可避免地要给予辽菜以一定的影响。
 
       满洲王公的王府菜,对辽菜的影响比满洲民间食俗更为深刻。沈阳,曾是满洲贵族在建立统一清王朝之前,在东北所建大清割据政权的首府,当时名为盛京。在清王朝奠都北京之后,盛京便是有清一代的陪都。当时在盛京设有盛京将军府和户、礼、兵、刑、工五部等衙门,城内王府、官衙林立,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满洲贵族剥削的财富不断增多,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就日益丰盛起来。
 
       当时,王公贵族和官僚们,非名菜不食。厨师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口的生计,不得不千方百计迎合主子的侈欲,遂挖空心思地来烹制名菜。这样,就在厨师的辛勤劳动之下,在王府之中不断创造出高级名菜,花样日新。出现了所谓王府鸭、王府八宝酱、王府沙锅、王府鹿尾等诸多名肴。与此同时还盛行着全羊、烧烤、燕菜等各种大席。
 
       《奉天通志·礼俗三·饮食》中记载:“富人享客,或食全羊,即筵间不设杂肴,惟羊是需,除精肉外,如头、蹄、腑以及尾、舌兼簋并进,尽量而止”。在《松漠记闻》中说:金朝女真旧俗,在宰羊时仅食其肉,只有“贵人享重客间兼皮以进曰全羊”。可见食全羊起于金代女真人,后来的全羊席当是它的发展。全羊席应视为满洲的固有食俗。
 
       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载:“烧烤席,俗称满汉大席,筵席之中无上上品也,烤以火干之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错外,必用烧猪烧方,皆以全体烧之,酒三巡,则进烧猪,膳夫仆人皆衣礼服而入,膳夫奉以待,仆人解所佩之小刀脔割之,盛于器,屈一膝献首座之专客,专客起箸,簉座者始从而尝之,典至隆也,次用烧方,方者豚肉之一方,非全体,然较之仅有烧鸭者,犹贵重也”。熊掌也是清代王府的名菜。捕熊很难,烹制熊掌就更难。据徐珂:《清稗类钞》中载仑制熊掌的方法:“须以泥封固,入火炙酥,然后敲击之,则皮毛皆随泥脱落,白肉红丝,腴美无比,或用石灰沸汤剥净,布缠煮熟而食,或糟之尤佳”。在清朝光、宣年间,“有张金坡者,名赐銮,官奉天有年,其庖人治此(熊常)甚精,饫之者且谓口作三日香也”。
 
       这种王府肴直接影响到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辽菜是在王府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众所周知,开设高级餐饮的股东多数是贵族和官僚地主,比如老沈阳名餐馆德馨杰,就是锡翰林家开设的。前来高级餐馆赴宴和就餐的人,也多数是官僚地主,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为招待西北军阀马福祥来沈,就专门在庆仙楼设宴款待。所以当时的高级餐馆,就是贵族官僚地主们通过相互宴请来进行政治交易的一个场所。正是由于贵族官僚之间的这种相互宴请和饮食活动,进一步把王府、官衙和高级餐馆联系起来。也就是在这种联系的过程之中,在厨师的烹调技艺和菜肴品种上,使两者之间常常发生了交流。同时,我们深知,在这种高级餐馆之中,民间的菜肴是不能登堂入室的,只有王府的佳馔美味,才有资格出现在他们的盛席之上。所以当时的王府佳馔必然成为组成高级餐馆菜肴的基础。辽菜也正是在这种王府菜肴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王府菜和宫廷菜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如王府和宫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清朝以盛京为陪都,于盛京所设的政权机构,视中央具体而微,其官府所烹制的菜肴自然要受到宫廷菜的影响;康、乾、嘉、道等皇帝以及作皇子时期的雍正,都曾东巡来到辽宁,也都在辽宁用过“御膳”,这又使宫廷菜直接影响到王府菜;还有蒙受清朝皇帝赐宴的宗室觉罗和王公大臣,他们常常出任盛京为各衙门的官员,也还有某些王公贵族由于遭受贬斥而被遣归故乡盛京的,他们在食俗上也都曾经受过宫廷菜的影响。由于皇帝、贵族、官僚的种种活动,就使有清一代的辽宁王府菜,始终处在宫廷菜不断影响的环境之中。当然,通过王府自然也使宫廷菜影响到当时的高级餐馆。辛亥革命后,御膳房也随之瓦解,御厨们大批走出宫廷来到民间;另外在溥仪身边所保留的一小批御厨,至1945年“九三”胜利之后,随着伪满政权的瓦解,也最后走到民间。前后两批御厨流散到民间,其中有些人流寓在辽、吉两地。他们在自己落脚的城镇中传播宫廷菜的烹调技艺。在这两批之外,也常有个别御厨由于某种原因而离开了宫廷。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宣统元年(1909),早在辛亥革命的前两年,御厨李德胜,因触犯了所谓的宫规,从北京宫中逃命至宁远(今辽宁兴城),收高云峰为徒,传授全羊席等一些宫廷菜的烹调技艺(现在,锦州有关部门,也将李德胜所传宫廷菜肴的烹饪技艺和经验,整理编辑成为专书)。事实表明,从有清一代直至今天,宫廷菜及其烹制技艺始终对辽菜发生着深刻地影响。因此,在今天的辽菜之中保有较多的宫廷菜成分,就很自然了。
声明:该作品中国御膳网上传发布。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展开全文

御膳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