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尊老爱幼的优良伦理道德观念,年龄越长越受社会推崇。因而常常引起历代封建帝王的重视,在《礼记·王制》中就有帝王对年老者“赐杖”的尊老礼制。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历任御史中丞、义兴太守的任昉(460~508)就曾留下:“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的名句(见《答到建安饷杖》)。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尊老、敬老、爱老活动,深受康熙、乾隆两帝特别重视与关注,因而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四次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的“千叟宴”。
第一次“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三月,清康熙帝玄烨(1654~1722)60大寿,玄烨自认为自秦汉以来,称帝者有193人,“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康熙实录》卷二五四)。为此,决定举办万寿庆典的同时,康熙帝布告天下耆老,凡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赴京参加畅春园“千叟宴”。
3月25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首宴汉族文武大臣、官员及士庶年90岁以上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 823人,65岁以上者1 846人。诸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纪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者均出来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扶80岁以上老人到康熙帝前亲视饮酒,以示恩宠,并赏赐外省老人银两。3月27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设宴招待八旗文武大臣、官兵及闲散人员年90岁以上者7人,80岁以上者192人,70岁以上者1 394人,65岁以上者1 012人,其他礼遇如前。3月28日,在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宴请70岁以上的八旗老妇,90岁以上者就席于宫门内,80岁以上者就席于丹墀下,其余均在宫门外。这次参加“千叟宴”的满汉耆老多达6 000多人,加上八旗老妇,超过7 000多人,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第二次“千叟宴”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正月初一,宫中举行新年朝贺礼,康熙帝玄烨对自己六十年帝业深感满意,有感而发,并作《六十一春斋戒》诗一首,以抒发当时欢快情怀。其诗云:性理参天地,经书辅国朝。
勿劳民力尽,莫使俗气嚣。
不误农桑事,须轻内外徭。
风高林鸟静,雨足路尘清。
视察焉能隐,行藏岂可摇。
桑榆虽景暮,松柏后霜凋。
长养春容盛,宽严君德调。
倦勤应不免,对越愧明昭。
正月初二,康熙帝在乾清宫前盛宴八旗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黜人员年65岁以上者680人;初五,宴请汉族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黜人员年65岁以上者340人。先后两次宴请了1000多位老年人。宴席上,康熙帝和老人们飞觞走斝,皇子、皇孙及宗室成员侍立观礼、给老人们斟酒,授爵欢饮及分发食品。为了纪念这次盛宴,老态龙钟的康熙帝还即兴赋七言律诗《千叟宴》一首,并命令文武大臣们也赋诗记此盛事,名曰《千叟宴诗》。“千叟宴”也由此闻名朝野。
声明:该作品中国御膳网上传发布。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