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相关内容
首页 > 御膳文化 > 御膳名撰

御膳的历史

2017-06-30 09:36:04御膳网
         御膳 -历史 宫廷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层次,它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极品御膳佛跳墙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宫廷饮膳凭借御内最精美珍奇的上乘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烹调条件"在悦目、福口、怡神、示尊、健身、益寿等原则指导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美肴馔,充分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科技水准和文化色彩。[1] 夏朝帝启为王时,开始建立帝王宫廷。为宫廷服务的膳食机构也随之而设。夏朝宫廷首设“庖正”专门负责帝王膳食。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宫廷膳食机构相应扩大。从成汤开始,宫廷就设有御厨,还有“庖正”、“内”、“宰夫”、“司鱼”等各类膳食官员,分别主管帝王的膳食和祭礼等。
周朝的宫廷御膳更为完善,设置了规模庞大的食官阵容,并且名菜已成批出现,其中有天子食用的“八珍”。周朝的《礼记》堪称国最早的御膳食典,其中宫廷菜点的制法与理论,是前朝所没有的,又为历代所应用。
        秦汉时期的宫廷食礼和等级,基本上沿用了周代的制度,但在宫廷采用的食物和菜点、烹调方法、炊具与食具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从有关资料看,汉宫御膳中的面食明显增多,典型的有汤饼、蒸饼和胡饼。另外,豆制品的丰富多样也使汉宫御膳发生厂重大变化。在汉代,由于铁制炊具和食具代替了铜器,汉代普遍使用了铁锅。铁锅传热快,食物易熟,这就促进了烹调技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动荡交织、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在饮食文化方面,各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在中原地区交汇一处,大大丰富了宫廷御膳,如新疆的大烤肉、涮肉,闽粤一带的烤鹅、鱼生,皆被当时御厨吸收到宫廷中。
        隋代,那个靠杀父而登上皇帝宝座的炀帝杨广在宫中花天酒地,饮馔极丰。他所食用的馔品,一部分名目保存在谢讽所撰《食经》中,现在人们没法完全弄清它们的配料及烹法,有些馔品甚至令人不知所云,弄不清菜肴究竟为何物,要再现当年的风味也许是一个很难办到的事情了。
        唐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强大的朝代,物资丰富,粮食满仓,烹调技术十分发达,宫廷御膳大为发展。唐代御膳不仅相当丰富,而且大有创新,这与唐代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繁盛的餐饮市场分不开。皇帝常将美味分赐给朝中的文武百官,唐代宫廷中举办宴会,很重视“看席”。
        宋代宫廷食用的御膳菜点也有数百种,而与宫廷豪华的御宴相比,宋代的文人社会还是提倡饮食节俭之风的。一般认为,北宋初期至中期较为简约,后期到南宋则较为奢侈。
        辽、金、元三代的宫廷御膳与汉族不同,都以牛、羊肉为主,主食以饽饽面食为主,饮料以乳酪为主。辽、金还大量食用野味,元则以蒙古风味为主。
        明朝宫廷御膳机构庞大,上设尚食局,下设光禄寺和太常寺,其御膳房管理人员高达近五千人,宫廷御膳常用菜点有二百款以上。明代宫廷御膳十分强调饮馔的时序性和节令时俗,重视离味。
        清代是我国宫廷御膳发展到最高峰的时期。清宫御膳的机构特别庞大,御膳房众多。历代所有的名菜、名点、名酒、名宴都云集于宫廷,用料之精、菜点之多、烹调水平之高,宴会排场之大,均超过历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继承并推进了中国古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光辉成就,尤其是宫廷筵宴规模不断扩大、烹调技艺水平不断提高,把中国古代皇室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叹为观止的地步。
 
声明:该作品中国御膳网上传发布。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展开全文

御膳网分享